你是我翅下的风

—我的导师石毓澍教授 强北平 很久没有和石主任联系了,也不知主任身体怎样? 不敢贸然打扰,于是写下这些纪念的文字! 我一九八二年考入天津医学院和南开大学合办的八年制医学专业,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学习三年医预科后,转入天津医学院继续五年的医学专业教育。在那个年代,石毓澍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非常遥远,高不可及;我从未奢想我的生命竟会和石主任联系在一起。 石主任一九四五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经先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常务编委, 天津医学会会长等等很多学术职务。石主任是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血管专业人才,天津市很多大医院心脏科主任都出自他的门下。 石主任的个人经历相当传奇。蜚声中外的石家大院和话剧皇帝石挥(石主任的二哥)又让这个显赫的家族颇具神秘色彩。石主任是最早一批海归,其海外留学和家庭背景在文革中自然是首当其冲。随后又穿上军装供职中央首长保健。最后回到天津创建天津医学院二附属医院心脏科和天津心脏病研究所,现仍是天津医大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和天津心脏心脏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Continue reading

死比生让人学到更多

邹德浩   近几年,还没有那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引起如此大的震动,而《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张纯如最近不幸去世,却在北美大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一消息,这在近年是非常罕见的。 人们为什么对这位华裔女作家如此惋惜和哀悼,除了她的正义、勇敢、执着、求实的崇高精神以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记者在纽约从大量的悼念活动和文章中,仅摘记一小部分,以让国内的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和尊敬的伟大女性。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难忘的记忆。凭借这一记忆,提醒更多的美国人、加拿大人和西方社会,让他们了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亚洲那块古老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曾遭受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使无数海外华人即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联。张纯如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Continue reading

祁畅作品选

作者祁畅是天津人,为加拿大华语诗歌协会会员,现在居住在多伦多.   理想 感觉你的 感觉 思想你的 思想 敏锐你的 敏锐 迟钝你的 迟钝 尖刻你的 尖刻 醇厚你的 醇厚 爱上你的爱 梦着你的梦 始终 彷徨于 无法超越的 现实

Continue reading

面试技巧

曹颖 HOW TO SELL YOURSELF A typical interview may take from only thirty minutes to an hour, yet it could determine your business career for years to come. Obviously, therefore, it’s well worth […]

Continue reading

新移民何时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

(原载世界日报) ·李 竹 · 在文化的鸿沟面前,第一代移民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是我们外来者的尴尬和无奈,跨越这条鸿沟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就业如悬在新移民头上的宝剑 据报载,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Izumi Sakamoto最近主持了一项针对来加四至十年的大陆技术移民的调查,发现困扰这一人群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就业。这些在中国受过专业训练,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移民,在加拿大欲得到一份自己所长的专业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专业,另辟其它就业途径。 就业就如悬在我们每个新移民头上的一柄宝剑,无论是初抵埠的新移民,还是已经安顿的「老」移民,就业问题一天没有解决,它会使我们的全部生活岌岌可危,人无宁日,以致个别人选择了极端的解决方式。

Continue reading

骨肿瘤的基本知识

郭善群 撰稿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因为大家对它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常有人向我询问这方面的知识. 我原来在国内的医院工作时,曾接触了不少骨肿瘤病例,后来到美国的M.D.ANDERSON 肿瘤中心工作时,曾系统地研究了骨肿瘤的病理,治疗和预后等,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些骨肿瘤的基本知识 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恶性骨肿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从体内其它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或直接侵犯骨骼。还有一类病损称瘤样病变,肿瘤样病变的组织不具有肿瘤细胞形态的特点,但其生态和行为都具有肿瘤的破坏性,一般较局限,易根治。 骨肿瘤多发生于男性,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等。男女之比约为1.5:1。从发病的年龄上看,有两个高峰阶段,第一个高峰是在10-20岁,第二个高峰是壮年以后,后者主要是转移性骨肿瘤。二分之一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人发生在10-20岁,尤其是骨肉瘤病人,三分之二发生在这个年龄组内,说明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危害较大。一般来讲年龄越小,恶性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由于在治疗上尚未有重大突破,故预后较差。  骨肿瘤的诊断较为复杂,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不同骨肿瘤可有相近似的表现,良性骨肿瘤可发生恶变;有些骨肿瘤组织学检查显示分化良性,但临床上表现为高度恶性,常常早期出现肺转移。还有一些病变的临床,X线或病理表现与骨肿瘤相似。一般来说,骨肿瘤的诊断必需强调临床,X线表现及病理三结合,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解决在加国求医看病当中遇到的语言交流问题

(原载多伦多在线) 郭善群 旅居在加拿大的华人同胞因为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而去看医生时,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尽管大多数侨胞是找华人的家庭医生看病,但当有必要转诊到专科医生诊所,或者到大医院做检查,住院和做手术时,就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即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地阅读报刊和一般文件, 但对艰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有许多是拉丁文)仍然是一头雾水,以至于不能很确切地表达自己的病情,对医生和护士所讲的话以及相关的医学文件如:病历记录,诊断报告和药品说明等不能完全和准确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现在大多伦多地区的有些华人机构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翻译服务,也有一些热心人士担任义工,但因为毕竟不是从事医学专业的人员,所以提供的服务也是有限的. 鉴于这一普遍问题,笔者根据三十多年在中美加三国临床工作的经验,整理了常用的医学术语中英对照,在<多伦多在线>网站上陆续刊登, 希望能对广大的同胞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医学分科 medicine 内科 surgery 外科 dentistry 牙科 cardiology 心脏科 cardiovascular 心血管科 dermatology 皮肤科 gastric and intestine 胃肠科 geriatrics 老年病科 haematology 血液科 orthopaedics 骨科 otolaryngology 耳鼻喉科 […]

Continue reading

靠自信与自强成功的新移民 –一个酒吧女老板的奋斗历程

(原载世界日报) ·李 竹 · 在多伦多丹佛士大街(Danforth)和格林伍德路(Greenwood)交口有一间普通的酒吧,虽然门面不显,但每天酒客盈门,生意兴隆,熟悉这里的人无不佩服那位性情豪爽、大胆泼辣、精明能干的华人老板娘 LiLy。 LiLy 本名叫魏志琴,见她忙而不乱、游刃有余地服务着众酒客,给人一个活脱脱的「阿庆嫂」的形象,她既要「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地张罗生意,又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关照全局的职业本能。正由于她善于操纵和把握七尺吧台的里里外外,使得酒吧的气氛祥和而温馨,不少常客以此作为第二个家,而留连忘返。 可是谁会相信,魏志琴是个在国内从未接触过酒吧行业,当初是个不识洋酒,不懂英文的大陆新移民,又有谁知晓她从经营酒吧那一天起,所经历的苦辣和心酸…… 只身闯荡枫叶国

Continue reading

加拿大素质教育亲历记

韩锦萍 新移民来到加拿大,要真正了解和融入这个社会,就要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会存在语言文化的某些障碍,但只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你就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通过对孩子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义工服务,就对这里的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中小学阶段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

Continue reading

多倫多唐人街的前世今生

王燕雲 漫步多倫多中區”唐人街”–多倫多市中心的登打士(Dundas)和士巴丹拿(Spadina)街頭,會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那雕梁畫棟的中式建築,龍鳳牌坊,漢字招牌,還有那充耳的鄉音,熟悉的面孔,仿佛使你置身在故鄉的一條大街,一個小巷,那份溫馨、那份鄉情,真真切切。 平日裏這裡熙熙攘攘,人頭攢動,逢年過節,張燈結綵,舞龍耍獅,更是熱鬧非凡。多倫多中區唐人街不是加拿大最早的唐人街,但算得上是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唐人街。 苦難中誕生 加拿大最早的”唐人街”的產生是由於華人人數少,為求生存,抵禦白人的欺辱。多倫多唐人街的誕生,則伴隨著更多的艱辛與苦難。 作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加入加拿大的條件,加拿大政府決定唯有雇用廉價的、刻苦耐勞的華工完成太平洋鐵路這一極其艱巨的工程。 1880年-1885年期間,來自中國廣東五邑地區的17000多名鐵路華工參加了穿越落基山脈最險惡地段的鐵路修建。他們背井離鄉,在惡劣環境下超時工作,使這條鐵路在當時人力及財力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得以建成。 鐵路竣工後,這些華工不再被需要,他們貧困無依,無力返回故鄉的土地,只能沿著新建的鐵路線流落。其中一部分來到多倫多,成為多倫多最早的華人。 據記載,1885年居住於多市的華人僅100人左右,幾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漢。1910年增至1000人左右。隨著人數的增加,各種華人商號也多起來。在市政府左側,人們可以看到一塊碑文,上面記載著1878年第一位設店於雅達利街的華人。1911年有1000多個華人工作在228個商號中,1916年華人增加2000左右。

Continue reading

梦回华年 高维晞

作者是原天津百花出版社的高级编辑,著名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住在多伦多. 五十年代中期,在一片向科学进军声中,我怀着跻身大学的梦,打开了升学指南,在众多的大学中作出选择。 南京大学,赫然在目,那是由中央、金陵两大学的文理学院及其他一些大学的文理系科合并而成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辈出,享誉中外,更是全国重点大学,这些都吸引着我,而且南大的所在地南京就是虎踞龙盘的历史古城–金陵。六代豪华,千秋胜迹,秦淮灯影,王谢衣冠。这些都使我如醉如痴,久欲置身其间,更何况这所学校就设在金大、南京中大的旧址,建筑雄伟,名胜古迹近在咫尺呢!于是,它的中文系成为我报考的第一志愿。   初次进入这所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比由小学升入中学更使人激动和感到幸福。一切都觉得高、大、全,一切都使人深感新奇和满足,眼前一片辉煌,浑身有用不完的力量。远大的抱负,金色的理想,涨满了喜悦的心头。

Continue reading